人物簡介
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 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江西蓮花縣獨立團軍需處處長,湘鄂川黔兵工廠總務科副科長,紅六軍團工人連副連長,補充團政治處主任,紅六軍團供給部材料科科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供給部軍需科科長,三五九旅供給部副部長,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供給部副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三五九旅供給部部長,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後勤部部長,第一野戰軍二軍後勤部部長,第一兵團後勤部副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新疆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兼供給處處長,兼財務處處長,新疆軍區後勤部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957年,甘祖昌回家鄉蓮花縣洋橋鄉務農。
解甲歸田後,甘祖昌滿腔熱情地投入了家鄉的建設,回鄉29年來,甘祖昌和鄉親們一起,用辛勤的汗水修起了3座水庫、25公裏長的渠道、4座水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梁。長期的實踐和刻苦學習,使他積累了一定的農林水利建設經驗,被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聘為特約研究員。
1986年3月28日在家鄉江西省蓮花縣病逝,終年81歲。
人物生平
農民將軍
甘祖昌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井岡山革命鬥爭和兩萬五千裏長征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全國解放後任新疆軍區後勤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甘祖昌頭部三次負重傷,嚴重的腦震蕩後遺症使他難以堅持領導工作,領導和同誌們都建議他到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去長期休養,但甘祖昌要求回到家鄉務農。
甘祖昌就不辭辛苦地領著鄉親們修水庫,建電站,架橋梁,改造紅壤田。他白天參加勘測、設計,晚上還鑽研農業科技。長期的實踐和刻苦學習,使他積累了豐富的農林水利建設經驗,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聘請他為特約研究員。
扶貧救危
為給家鄉建設積累資金,甘祖昌回到農村後,全家一直過著節儉的生活。可是,支援家鄉建設,為鄉親們扶貧救危,他卻十分慷慨。
圖田村有個青年叫劉海清,從小因病不能站立,父親又有肝病,一家日子艱難。甘祖昌處處關心著劉海清一家。上麵派醫生來給甘祖昌看病,他總要把醫生帶到劉家。他寫了十多封信去外地訪醫求藥,一心想讓劉海清站起來。後來,當他得知劉海清的殘腿無法治愈時,又給買書訂報,出錢請師傅上門教手藝,鼓勵劉海清自強自立。劉海清學到了一手嫻熟的編織技術,增強了生活的信心。過了不久,劉海清的父親劉新勝肝病複發,要住院又缺錢,全家遇到了新的困難。甘祖昌立即給縣醫院打電話:“現在有個危重病人要入院,住院費記在我名下。”
劉新勝動過手術後,臉色蒼白,生命垂危。甘祖昌趕到醫院一看,就不走了。他在病房裏一陪就是九天九夜。劉新勝轉危為安後,一把拉住甘祖昌的手,熱淚奪眶而出。
白手起家
1939年初,國民黨頑固派封鎖陝甘寧邊區。中共中央將甘祖昌所在的三五九旅從前線調回陝北,一麵執行保衛黨中央的任務,一麵進行大生產。 當時,組織上交給甘祖昌的任務是,負責領導修械所、紡織廠、鞋襪廠等軍需工廠。這幾個廠除修械所外,都是白手起家。 在籌辦大光紡織廠時,既無原料,又無廠房,既無織布機,又無熟練的紡織工人,真是困難重重。甘祖昌找到一個曾學過織布的紅軍戰士崔米蘭做師傅,辦了一個織布訓練班。他借用老鄉的土織布機,用舊存的一捆棉紗試織成窄麵白布,成本比市場上便宜三分之一。他向旅長王震匯報後,王震立即從警備團調20多名會織布的戰士做技術骨幹,再從旅直機關抽調部分公勤人員當學徒,並仿造了8架織布機,派人到山西購了一批原料,辦起了紡織廠。不久,紡織廠又開了8眼窯做機房,新招了100多名工人,自製了10架織布機,改進了操作技術,從而在短期內解決了全旅l萬多人的穿衣問題。
建設新疆
1949年,甘祖昌調任一兵團後勤部部長,進軍新疆。10萬大軍的軍糧如何解決?靠內地進口,沒有運輸工具,遠水不解近渴。王震同意了甘祖昌提出的派人到全疆摸情況的建議。甘祖昌把後勤人員分成4個組,他帶一個組一行8人,包括5個少數民族翻譯,騎著馬向白雪覆蓋的北疆進發,走遍了戈壁牧場。20多天後,各組陸續歸來,匯總調查情況。甘祖昌向王震匯報說:“有辦法了,新疆連續3年豐收,群眾把糧食埋在地窖中,不給反動派吃。原因是國民黨政府不收他們的羊毛,牧民們沒錢買鹽和茶葉。我們可以和蘇聯大使館商洽,用牧區的羊毛換日用品,解決牧民的生活困難,糧食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王震同意了甘祖昌的意見。經過商談,蘇聯方麵同意先提供一批茶葉、鹽、布等日用品,用羊毛償還。甘祖昌把後勤人員分成很多小組,用銀元、人民幣和日用品收購牧民的羊毛。牧民們欣喜地發現,他們用同等羊毛換得的實物,比國民黨統治時多一兩倍,於是便紛紛拿出糧食來換日用品。這樣,不但順利解決了10萬指戰員的口糧問題,而且密切了人民軍隊和新疆各族人民之間的關係。
回鄉務農
1953年以後,甘祖昌的腦震蕩後遺症越來越嚴重,經常昏倒,1954年到廬山療養治病,仍不見好轉。他每日發愁,覺得自己做的工作太少了。1954年軍階鑒定,同誌們一致通過他為正師級,報到總政治部,被批準為準軍級,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在授銜儀式上,他穿著將軍服,神采奕奕,但回家後卻對妻子說:“比起那些為革命犧牲的老戰友,我的貢獻太少了,組織上給我的榮譽和地位太高了!”此後,他不止一次向組織上寫報告:“我自1952年跌傷後,患了嚴重的腦震蕩後遺症,不能再做領導工作了。但是我的手腳還是好的,請求組織上批準我回江西農村去,我願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貢獻。”當時,他的請求沒被批準,1957年他又接著寫。這一年,總政治部副主任蕭華到新疆檢查工作,他當麵向蕭華提出申請。最終,
艱苦樸素
甘祖昌對子女要求嚴格,不許他們有任何特殊。甘祖昌功成身退以後,依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他自己種菜自己吃,每件衣服至少穿10年。衣服破了就補,補好再穿,實在不能補了就拿去做鞋底。群眾稱他的形象是:一身補丁打赤腳,一根煙鬥沒有嘴,白羅布手巾肩上搭,走路筆挺快如風。1986年春節過後,甘祖昌病危。在彌留之際,他嘴裏仍在斷斷續續地說:“領了工資……留下生活費……其餘全部買化肥農藥,支援農業……我不要房子,不要給我蓋房子……”
不畏權勢
在同林彪、“四人幫”的鬥爭中,甘祖昌如同井岡山上的不老鬆,風吹不彎,雪壓不倒。一天,有個人找到甘祖昌讓他編造著林彪在“八一”南昌起義和井岡山鬥爭中的種種神話。甘祖昌道:“曆史就是過去發生的實事,個人在曆史上的功過,史家自有公論,你說是不是這個理?”話不投機,那個人隨之使出另一手。他站起來吼道:“甘祖昌,聽說你在家開荒種果樹,還養豬賺錢,這可是帶頭搞資本主義呀!”甘祖昌用顫抖的手猛地磕去一袋煙灰,厲聲問道:“照你說,養豬種樹是資本主義,那殺豬砍樹倒是社會主義��!”
林彪在江西的一夥,別出心裁地搞出一個所謂“新村圖”,要把農房全部搬遷上山。甘祖昌趕到縣城,找到縣的領導幹部說:“現在群眾家裏還很窮,這樣大拆大遷,農民一無錢,二不能作田,這樣下去,難道喝西北風嗎?”甘祖昌的話震撼著縣委幹部的心,大家說,有老將軍給撐腰,也膽壯了。縣委立即通知各地停止拆遷民房,並組織群眾下田搞好秋收秋種。這樣,甘祖昌在蓮花縣裏製止了一場災難。
人物品格
回鄉初期,他和兩個弟弟擠在一起,三家人同住一棟舊房子。民政部門幾次要為他在縣城蓋房,都被他婉言謝絕。後來,甘祖昌家裏人口增多,老房子實在擠不下了,他才自己花錢在村裏蓋了一棟普通民房。一次,省民政廳廳長來看他,要補給他建房費,他說什麽也不要。
甘祖昌離休後,新疆軍區幾次提出要給他配備小車,他都謝絕了,後來他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又擔任了江西省政協副主席。社會活動多了,有關部門撥出一萬七千元,準備給他購輛小車,但他始終不要配備小汽車。
甘祖昌嚴格按照黨的生活準則辦事。他以普通黨員身份堅持和農村黨員一起過組織生活,從不無故缺席;他尊重鄉、村幹部,從不擺老幹部架子。對待子女、親屬,他言傳身教,誰有了過失,從不姑息遷就。
甘祖昌的大女兒平榮很想當兵。甘祖昌耐心地開導女兒說:“就那麽幾個招兵指標,這裏又有多少烈士的後代想去當兵啊,還是先讓他們去吧!”這以後,平榮又想去新疆當兵,她對父親說:“去新疆不占這兒的指標,你又是那兒的老部長,隻要你一句話,準能辦成。”甘祖昌說:“新疆有新疆的指標,你插進去,不就打亂了國家的招兵計劃嗎?”直到後來,平榮在吉安衛生學校讀書,部隊到學校招衛生兵,她才如願以償。
一次,甘祖昌的弟弟因蓋房多占了隊上一分宅基地。甘祖昌知道後,硬是動員弟弟把多占的地全部退出。甘祖昌因病住進縣醫院。按照他的病情,必須用一些好藥。縣裏緊急向省、地醫院求援。甘祖昌知道後,一再不讓這樣做。為了節省國家開支,他每次買藥都是自己出錢,光是未報銷的藥費單據就有五千多元。
1986年3月23日,甘祖昌因病在蓮花逝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交待家人的話是“領了工資,先交黨費,留下生活費,其餘的全部買農藥化肥支援農業。”
甘祖昌居住的那棟普通農舍極其樸素:樓道兼客廳裏是一張褪了漆的老式桌子和一把破舊的藤椅;臥室裏的牆上,掛著一個戰爭年代留下的補了又補的黃挎包。打開他珍藏貴重物品的一隻鐵盒子,裏麵隻有他生前從不示人的三枚勳章: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解放勳章和一些革命文物。
甘祖昌沒有為自己留下什麽財產。他回鄉二十九年來,每月照領三百三十多元工資,可是,僅鄉、村政府有據可查的,這期間他為支援家鄉建設,共獻出現金八萬五千七百八十三元多,光是這個數字,就占他工資總額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平時他為鄉親們救急解難拿出的錢,就無法計算了。
人物評價
甘祖昌是一九二七年入黨的高級幹部,幾十年來曆盡艱難,三次負重傷,為人民屢建功勳,一九五七年申請回鄉前是新疆軍區後勤部部長。回鄉後,國家按規定給予他適當的待遇。但是,甘祖昌嚴以律己,始終保持了一位紅軍老戰士的優良傳統和高尚情操。
甘祖昌回鄉後始終保持了一位紅軍老戰士的艱苦樸素的本色,一直過著節儉簡樸的生活。他養豬種菜,連抽的煙也是自己種的,卻把70%的工資收入捐給了家鄉的建設事業。上級在生活上要按有關規定給他蓋房配車,他一一拒絕,甘祖昌曾被選為第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在農村的二十九年裏,甘祖昌同誌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密切聯係群眾,與群眾同甘共苦,一直堅持參加勞動。他回鄉後,組織上照發給他薪金,他把絕大部分收入都用來為家鄉修水利,建電站,在他的努力下,全鄉先後建起了江山陂、快省陂、峙壟陂、馬家坳水庫、龍潭水庫等水利工程。為促進家鄉的經濟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逝世追念
全國人大常委會、政協全國委員會、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總後勤部、中央軍委辦公廳、蘭州軍區、南京軍區、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新疆軍區等單位送了花圈。餘秋裏、王震、肖克、王恩茂、朱雲謙、萬紹芬等領導同誌也送了花圈。
追悼會由吉安地委書記段家林主持,省委副書記劉方仁致悼詞。悼詞說,甘祖昌同誌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井岡山革命鬥爭和二萬五千裏長征中經受了嚴峻考驗。甘祖昌同誌是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江西省第四屆政協委員副主席。
甘祖昌逝世噩耗傳來,沿背村的數百名村民不約而同地擁到將軍居住的老屋前致哀,許多人痛哭失聲。1986年4月1日,甘祖昌的遺體被送往萍鄉火化。靈車過處,百裏長途,村村莊莊,人們肅立在公路兩旁,向這位無私地為人民服務了一輩子的老將軍表示最後的敬意。
根據群眾的要求,中共江西省委決定:甘祖昌的骨灰盒先在沿背村存放一年,然後再移至江西省烈士陵園。當甘祖昌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的骨灰盒被移到沿背村的時候,方圓幾十裏內,人們紛紛趕來悼念。
相關新聞
2013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習近平把目光轉向第一排一位老人,飽含深情向大家介紹,這位全國道德模範就是開國將軍甘祖昌同誌的夫人龔全珍老人,甘祖昌在新中國成立後回家當農民。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要弘揚這種革命精神,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向老前輩致敬!
⠀
甘祖昌
⠀⠀⠀⠀⠀⠀⠀ 甘祖昌同誌是老紅軍,建國後任解放軍新疆軍區後勤部長,曾被授予少將軍銜。他因在戰爭年代多次負傷,身體不好,組織上讓他安心養病,但他不願給組織上增加麻煩,經過再三請求,於1957年回到家鄉蓮花縣洋橋鄉務農。他是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江西省第四屆政協委員會副主席。
甘祖昌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1986年3月28日在家鄉江西省蓮花縣逝世,終年八十一歲。
優良傳統仍在他身上閃光――紅軍老戰士甘祖昌二三事
[作者:譚永樂;蔣思純;陳冬華 人民日報 1982.08.02第3版]
紅軍老戰士甘祖昌同誌,1957年解甲歸農,現已77歲高齡。這裏記敘他近幾年的幾件新事。
(一)
《準則》公布以後,甘祖昌同誌經常組織家裏人和生產隊的黨員、幹部學習。他說:“共產黨員就應該按照《準則》辦事,絲毫也不能走樣!”
他家親戚多,辦喜事的時候,他總是說服親戚們不要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他的一個老戰友的女兒出嫁,給他發來一份大紅請帖,甘祖昌同誌隻在事後給那個戰友寫了封信,表示祝賀。近年來,他的幾個兒子、女兒結婚,他一分錢的禮也沒收,也沒請親戚朋友喝酒。大女兒平榮結婚前,甘祖昌再三寫信叮囑,一定要婚事新辦,平榮按照爸爸的囑咐在部隊舉行了簡單文明的婚禮。婚後,平榮帶著愛人回家來探望父母,一些親戚都說:“女婿第一次上門,要熱鬧一下,辦幾桌酒席請人來陪u2018姑郎u2019”。甘祖昌說:“哪裏來那麽多風俗?回來休息兩天就是了,何必搞那些沒意義的形式呢?”
甘祖昌有個好朋友,為了給兒子訂親送見麵禮,從甘祖昌那裏借50元,說是房子漏雨,要修理房子。當甘祖昌了解到他是想給兒子訂親送見麵禮時,語重心長地說:“老夥計,我們都是老同誌了,在兒女的婚姻大事上要教育他們樹新風,怎麽能搞這個禮那個禮呢?”經過甘祖昌耐心幫助,這位老朋友放棄了為兒子送見麵禮的打算。
(二)
甘祖昌這幾年身體不好,患氣管炎和肺氣腫病。他在外地買了些“痰咳淨”、“風油精”等常見藥,衛生部門的同誌都認為可以由國家報銷。可是他說:“國家現在有困難,我們要多為國家想想!”最近幾年,他買幾百元錢的藥,90%是自己付的款。前年冬天,甘祖昌患了前列腺肥大病,十分危急。組織上送他到上海華東醫院就醫,要治療二到三個療程。甘祖昌算了一筆賬,兩個療程就是10個月,光住宿費就要3,000多元,他怎麽也不住,堅決要求回家,結果隻住了12天醫院。
蓮花縣有關部門曾準備為他在縣城安排一套房子,供他休息用。但甘祖昌硬是不答應。他說:“黨和國家給我的照顧已經夠多了,我不能再給國家增加負擔。在農村有赤腳醫生,看病不是同樣很方便嗎?”江西省有關部門準備為他配部小車,甘祖昌知道後堅決不同意。他說:“我參加實際工作不多,根本沒有配小車的必要,還是給國家節約一點經費,用在更需要的部門吧。”前不久,甘祖昌同誌多次向中央和省裏提出,辭去他的幾個職務。他說:“我年紀這麽大,工作已力不從心,何必占著位置呢?還是讓給年輕的同誌來幹,對黨的事業更有好處啊!”
開國將軍回鄉當農民
開國將軍甘祖昌為何堅決要求回鄉當農民?
⠀⠀⠀⠀⠀ 在新中國一千多名開國將軍中,堅決要求回鄉當農民的不多,甘祖昌就是其中之一。甘祖昌將軍是一位對革命有重要貢獻的老紅軍。在他60多年的軍旅生涯中,有許多傳奇的故事。其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在新中國成立後,主動要求由將軍變成農民的傳奇經曆。
一
甘祖昌,1905年3月出生在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橋頭村(現沿背村)一貧苦家庭。 1927年7月經方誌敏引領參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爆發後,甘祖昌所在部隊被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二�師三五九旅。甘祖昌任旅供給部軍需科科長,奔赴抗日最前線。
1939年初,國民黨封鎖陝甘寧邊區。於是,中央將三五九旅從前線調回陝北,一麵執行保衛黨中央的任務,一麵進行大生產。當時,組織上交給甘祖昌的任務是負責領導修械所、紡織廠、鞋襪廠等軍需工廠。在一無原料、二無廠房、三無工人的情況下,甘祖昌克服重重困難辦起了紡織廠,在短期內解決了全旅l萬多人的穿衣問題。由於甘祖昌工作成績顯著,1941年他被提升為三五九旅供給部副部長。
1941年冬,甘祖昌隨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經過艱苦努力,部隊做到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1947年,他調二縱隊後勤部工作,參加了解放大西北戰役。1949年調任一兵團後勤部部長,進軍新疆。
10萬大軍進疆,軍糧如何解決?靠內地供應,沒有運輸工具,遠水不解近渴。最後,王震同意了甘祖昌提出的派人到全疆摸情況的建議。甘祖昌把後勤人員分成4個組,走遍了戈壁牧場。20多天後,各組陸續歸來,匯總調查情況。甘祖昌向王震匯報說:“有辦法了,新疆連續3年豐收,群眾把糧食埋在地窖中,不給反動派吃。原因是國民黨政府不收他們的羊毛,牧民們沒錢買鹽和茶葉。我們可以和蘇聯大使館商洽,用牧區的羊毛換日用品,解決牧民的生活困難,糧食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王震同意了甘祖昌的意見。經過商談,蘇聯方麵同意先提供一批茶葉、鹽、布等日用品,用羊毛償還。甘祖昌把後勤人員分成很多小組,用銀元、人民幣和日用品收購牧民的羊毛。牧民們發現他們用同等羊毛換得的實物,比國民黨統治時多一兩倍,於是便紛紛拿出糧食來換日用品。這樣,不但順利解決了10萬大軍的口糧問題,而且密切了人民軍隊和新疆各族人民之間的關係。
正當甘祖昌為建設新疆日夜奮戰的時候,敵人的魔掌卻暗中向他伸了過來。1952年春,他到郊區檢查工作,途經一座30餘米長的木橋,由於橋板被歹徒鋸斷,甘祖昌乘坐的車子翻到河裏,甘祖昌身負重傷。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他外傷痊愈,卻留下了嚴重的腦震蕩後遺症。
1953年以後,甘祖昌的腦震蕩後遺症越來越嚴重,經常昏倒,1954年到廬山療養治病,仍不見好轉。
1955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在授銜儀式上,他穿著將軍服,神采奕奕,但回家後卻對妻子說:“我做的工作太少了,組織上給我的榮譽和地位太高了!”此後,他不止一次向組織上寫報告:“我自1952年跌傷後,患了嚴重的腦震蕩後遺症,不能再做領導工作了。但是我的手腳還是好的,請求組織上批準我回江西農村去,我願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貢獻。”當時,他的請求沒被批準,1957年他又一次寫申請,這年恰逢總政治部副主任蕭華到新疆檢查工作,他當麵向蕭華提出申請。最終,組織上批準了他的回鄉請求。
⠀⠀ 二
1957年8月,甘祖昌帶著家屬從新疆動身回蓮花。臨行前,他對家人說:“新疆到蓮花,路途遙遠,要盡量少帶行李,為國家節省點差旅費。”全家大小14人,行李精簡成3個箱子,此外就是帶了8隻籠子,裝著6頭約克豬、15對安哥拉兔、15隻來航雞。
初冬的一天,甘祖昌把全家人召集到屋後的虎形山上說:“我們隊裏人多田少,應該擴大耕地麵積,把這片荒山開墾出來種上蔬菜,栽上果樹多好!”小弟洪昌說:“這片黃泥山不長莊稼,種了也白費力!”甘祖昌搖搖頭說:“不是土質不好,而是開墾的方法不對。南泥灣土質比這更差,莊稼同樣長得很好。主要是挖得深,水份可滲入底層,不容易被太陽曬蒸發掉。方法是先把表層土挖五六寸深放置一邊,再深挖下去一尺,然後把表土覆蓋在上麵,施上些農家肥,莊稼一定長得好。”大家聽他說得有道理,決定試著幹。甘祖昌帶頭幹,一個冬天揮汗如雨,挖斷了六七把鋤頭。工夫不負苦心人,第二年春天,在這片用汗水澆灌的土地上,終於長出了半斤多重的大蘿卜、十幾斤重一兜的大番薯。在甘祖昌的帶動下,周圍的鄉親也向荒山進軍。
甘祖昌所在的坊樓沿背大隊有1400畝耕地,其中600多畝是冬水田,常年水汪汪,畝產隻有200來斤,因此全大隊年年吃國家返銷糧。怎樣才能改造好冬水田呢?甘祖昌查看了16個壟、60多塊冬水田的土質。他想起了城市挖地下水道排除汙水的方法,便把隊幹部召集起來開座談會,談自己的想法。生產隊長說:“開溝排水的確是個好方法,可以先搞一丘田做試驗。”
在甘祖昌的倡導下,隊裏成立了改造冬水田實驗小組。經過試驗,開溝排水的方法成功了,當年種的紅花草,第二年就獲得豐收。接著,就在全大隊推廣,經過兩三年的努力,畝產提高了300多斤,脫掉了“吃返銷糧大隊”的帽子。
1962年農曆大年初二,坊樓公社書記劉可興來拜訪甘祖昌。甘祖昌說:“老劉,全公社七八百畝水田畝產隻有400多斤,每年要吃返銷糧300萬斤,種田的沒飯吃,這個問題你非解決不可。”劉可興說:“我今天特來向你請教,靠你老人家支持把產量搞上去。”甘祖昌說:“好嘛,我們合作!”劉可興提出修水庫引水灌田,這正說到甘祖昌的心坎上。
為了修水庫,甘祖昌每天早上5點鍾起床,吃了早飯就往工地上趕,和青年們一塊勞動。大家勸他休息,他卻說:“我們得抓緊時間在來年春天雨季前完工,拖延時間一發春雨就糟了。”到10月中旬,陂壩已建至3米多高,突然下了一夜暴雨,河水濁浪翻滾,洶湧而下,3米多高的陂壩被衝垮了,就連基底那塊幾十噸重的基石也被洪水挪動了位置。麵對這種情況,群眾議論紛紛,有人說:“這裏地名南陂,就是u2018難修陂u2019的意思,巴蠻要修,老天爺也會衝掉嗬!”甘祖昌望著大家發愁的麵孔,笑著說:“同誌們,大水衝掉了我們修的陂,老天爺毀掉我們3000個工,我們要它賠償1萬個工!”群眾聽了這話不懂什麽意思。甘祖昌又解釋說:“我們修陂不是為了引水灌田嗎?要灌田就要挖溝修渠。天晴了兩個多月,泥巴像石頭一樣堅硬。開渠費工又費力。現在下了這一場透雨,土質鬆軟,開渠一個工能抵三四個工,這不是老天爺賠償我們1萬個工嗎?”甘祖昌的一席話使大家看到了希望,幹勁又上來了。
10天以後,洪水消退,大家又回到修陂工地,重新開始修水庫的工程。經過5個多月的奮戰,隻花了12.1萬元資金,一座高19.5米、長25米的漿山水庫便建成了,21.5公裏長的水渠也同時完工,渠水灌溉了十幾個大隊的數千畝農田,全公社水稻產量翻了一番。
⠀⠀⠀⠀⠀ 水庫剛建成,甘祖昌和技術員王新安又開始研究發電站和水泥廠等配套工程的建設,甘祖昌通過老戰友幫忙,從福建購買了一套500千瓦的發電機組設備。王新安沒有搞過水電站,不知道如何安裝發電機組。甘祖昌就一邊鼓勵他刻苦鑽研,攻關破難,一邊派懂技術的人員與他一起到吉安、萍鄉等地參觀學習。王新安隻用了一個月時間,就將發電機組安裝完成。全公社家家戶戶都裝上了電燈,徹底結束了點煤油燈的曆史。
1968年冬,因家庭成分而被“清洗”的建築工程師劉乃基從西藏回來。大隊造反派沒收了他的存款和貴重衣物,讓他在兩間危房中居住,以便監督。甘祖昌知道後,立刻找來有關人員,對他們說:“據了解,此人曾在西藏和平建設中立過功,同時有一技之長,應該按照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辦事。建議安排他在社辦企業工作,專門負責全公社的橋梁建築。”隨後,甘祖昌找劉乃基談話,鼓勵他為家鄉的建設出力,同時對他的生活也給予適當照顧。劉乃基感動地說:“我一定要好好工作,報答大家的關懷!”
從1969年開始,甘祖昌和劉乃基冒嚴寒,頂酷暑,為全社的建橋事業奔忙。短短3年時間裏,甘祖昌帶領群眾修建了12座大小橋梁,改善了全公社的交通條件。為了集體的事業,他捐獻了自己的大部分工資和多年的積蓄。他常說:“為人民做有益的事,就是共產黨人的理想。”
三
甘祖昌功成身退以後,依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他自己種菜自己吃,每件衣服至少穿10年。衣服破了就補,補好再穿,實在不能補了就拿去做鞋底。群眾稱他的形象是:一身補丁打赤腳,一根煙鬥沒有嘴,白羅布手巾肩上搭,走路筆挺快如風。
甘祖昌回鄉29年,一直堅持與疾病做頑強的鬥爭。他對腦震蕩後遺症的辦法不是“營養療法”,也不是臥床休息,而是夏天光著頭讓烈日曬,冬天讓北風吹。經過十幾個寒暑的鍛煉,腦子裏淤血消散,腦震蕩後遺症竟奇跡般地痊愈了。1985年10月,甘祖昌舊病複發,蓮花縣醫院立即組織搶救。住院期間,新疆軍區派人前來慰問,提出為甘祖昌在南昌蓋房子,讓他到南昌定居,甘祖昌搖搖頭說:“感謝組織上和同誌們對我的關心,我已經80多歲了,還蓋房子幹什麽?為國家節省點開支吧。”
1986年春節過後,甘祖昌病危。在彌留之際,他嘴裏仍在斷斷續續地說:“領了工資……留下生活費……其餘全部買化肥農藥,支援農業……我不要房子,不要給我蓋房子……”
1986年3月28日,甘祖昌這位為中國革命事業奮鬥一生的老戰士,停止了呼吸,走完了他從農民到將軍、又從將軍到農民的全部戰鬥曆程。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